基于智能探测地下工程突水灾害治理新材料、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

发布时间:2025/07/31

字号:[

]

微信扫码分享

 

 

我国大宗固废种类多、产量大,主要分为尾矿、赤泥、煤矿石、冶炼废渣、炉渣等。据统计,山东省年产尾矿近亿吨、赤泥3000万吨、钢渣800万吨、磷石膏400万吨、粉煤灰3000万吨以及各类巨量的城市污泥和建筑垃圾。大量固废的堆存已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、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安全。 

 

 

近年来受环保及相关政策影响,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,但是赤泥、煤气化渣等固废的利用率仍然不足10%,其处置方式以堆存为主,给生态环境造成沉重负担。 

 

 

山东产研院与山东大学共建工程智能勘探装备产业联合创新实验室,联合开展基于智能探测地下工程突水灾害治理新材料、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研发。本项目以基础建设工程需求和终端产品为导向,建立了多源固废“协同利用-尾气处置-余热重构”创新利用理念,提出了多源固废协同利用制备土木功能材料创新理论,突破了固废基土木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,构建了固废基土木功能材料生产核心装备与工艺体系。

 

 

1.基于多源固废互补高温重构与高温处置尾气协同处置技术,解决了固废水化胶凝活性提升、体积安定性不良、毒性元素固化等难题。

2.开发了余热利用、高温重构、尾气闭路循环碳化及原料智能设计处理等关键控制工艺,研制配套核心装备,实现了产业化关键工艺、核心工业装备的原始创新,完成了高效率处置固废、无废排放的年产能50万吨的清洁生产示范。

3.完成了固废基胶凝材料终端产品、技术及装备等相关标准规范,根本上解决了固废基材料产品性能、产业化成本、环保性与工程应用间的核心矛盾,引领行业新格局,将研究成果大规模在全国推广,强力推动了我省冶金-环境-交通-海洋-地下全产业链的协同可持续发展。